近日,一条网友评论,却像点燃了引线的炸药,炸出了他最直白的反击。“于正我愿称之为古今第一自恋狂,你那么牛逼,弄一部《狂飙》出来看看。” 这句带着嘲讽的留言,原本淹没在成百上千的评论里,却被于正精准捕捉到,他敲下回复的手指带着明显的火气:“延禧不下架,有狂飙什么事儿!爷《宫》火的时候,内娱这群人还没入行呢!”
这场口水战的导火索,其实是于正前几日分享的 “创作心得”。他晒出自己工作室的剧本墙,配文 “十年磨一剑,每部都是心血”,照片里《延禧攻略》《宫锁心玉》的剧本被摆在 C 位,边角贴着密密麻麻的便利贴。有网友顺着这条动态提起《狂飙》,称其 “开创了刑侦剧的新高度”,才有了那条嘲讽评论的诞生。
于正的回复像一颗炸雷,在评论区劈出两道阵营。他发送回复时,或许正坐在工作室的真皮沙发上,面前的电脑屏幕还停留在新剧的分镜脚本页面。助理说他看到那条评论时,突然把手里的马克杯重重放在桌上,咖啡溅出来都没在意,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连标点符号都带着怒气。那句 “延禧不下架,有狂飙什么事儿”,被他反复读了两遍才点击发送,仿佛要让每个字都带着重量砸向对方。
网友们迅速捕捉到这句话里的火药味。有人翻出《延禧攻略》和《狂飙》的播放数据对比:前者上线五年仍在各大平台的古装剧榜单前列,后者则创下刑侦剧的收视纪录,两者受众群体不同,却被于正硬生生拉到了同一个赛道。“就像拿苹果和橘子比甜度,毫无意义”,一条高赞评论点出了这场争论的荒诞。
更让网友哗然的是后半句 “爷《宫》火的时候,内娱这群人还没入行呢”。2011 年《宫锁心玉》横空出世时,确实掀起过全民追剧热潮,杨幂饰演的洛晴川成了现象级角色,主题曲《爱的供养》在大街小巷循环播放。但拿十二年前的成绩压制当下的作品,在很多人看来 “像个翻旧账的长辈”。有网友贴出《狂飙》主创团队的履历:导演徐纪周 2000 年就已入行,主演张颂文 99 年开始演戏,“于正说这话前,怕是没查过人家的入行时间”。
这场骂战很快从评论区蔓延到行业群。有制片人私下感慨:“于正这脾气还是没变,一点就着。” 也有人觉得他的底气并非全无道理 ——《延禧攻略》的服化道革新确实影响了后续古装剧的审美,《宫》系列开创的 “穿越剧热潮”,至今仍是不少编剧的灵感来源。但更多人认为,拿不同类型的作品互相踩踏,“格局还是小了”。
于正似乎没打算收敛。他在后续的回复中继续加码,晒出《延禧攻略》的海外发行成绩单:“在越南、泰国的播放量破亿时,某些剧还在纠结上星还是网播。” 配图里,东南亚观众穿着魏璎珞同款旗袍的照片,被他拼贴成九宫格。这番操作让支持他的网友喊 “霸气”,反对者则嘲讽 “除了翻旧账,还会干什么”。
有意思的是,《狂飙》的主创们始终没有回应这场风波。张颂文在直播中被问及此事时,只是笑着说:“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的命运,观众喜欢就好。” 这种云淡风轻,反倒让于正的怒怼显得更加剑拔弩张。有网友调侃:“就像两个武侠门派,一个在山头喊阵,一个在院子里练剑,输赢早已分明。”
这场口水战的余波还在发酵。有人翻出于正早年怼其他编剧的言论,发现 “拿自己的作品踩别人” 早已是他的常态;也有人细数他对影视行业的贡献,认为 “虽然嘴毒,但确实推出过不少好作品”。评论区里,“延禧粉” 和 “狂飙粉” 吵得不可开交,甚至有人开始考古两部剧的剧情细节,试图证明自家作品更胜一筹。
其实在这场看似荒诞的争论背后,藏着观众对国产剧的复杂期待。《狂飙》的横空出世,让观众看到了现实题材的深度;《延禧攻略》的长盛不衰,证明了古装剧的市场潜力。于正的怒怼,或许是对自家作品的维护,却不小心触碰到了行业的敏感神经 —— 当作品被拿来互相比较时,真正该较量的,从来不是 “谁比谁更火”,而是能否在各自的领域里,为观众留下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
就像有剧评人说的:“《宫》的辉煌和《狂飙》的成功,本就是不同时代的印记。与其争个高下,不如想想下一部能让观众记住的作品,该怎么拍。” 而于正那条带着怒气的回复,终究会和无数网络口水战一样,在新的热点出现后被淡忘,只留下两部作品在屏幕上,接受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