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电影《南京照相馆》重磅发布了 “最后的全家福” 正片片段,这一情节犹如一把锐利的刀,直直刺向观众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令人动容。故事发生在 1937 年 12 月南京沦陷的灰暗背景下,赵宜芳和女儿金婉仪,这对平凡却坚韧的母女,在出城前夜,正面临着生死未卜的命运。
彼时,南京城已被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大街小巷弥漫着死亡与恐惧的气息。赵宜芳深知,在这混乱的世道中,女性随时可能遭受难以言说的侵害。为了保护自己和女儿不被伤害,她狠下心来,拿起剪刀,决定剪短那一头长发。灯光昏黄,映照着她满是决绝的脸庞,每一下剪动,都似在与往昔的安宁告别。女儿金婉仪站在一旁,眼眶泛红,小手紧紧攥着衣角,眼中既有对未知的恐惧,又有着对母亲的心疼。她虽年幼,却也隐隐明白,这是母亲为了守护她们所做的艰难抉择。
就在这时,一直默默关注着母女俩的阿昌,缓缓走上前来。他,本是一个普通的邮差,命运却将他卷入这场残酷的战争。看着照相馆内众人那一张张满是疲惫与迷茫的脸庞,阿昌心中涌起一股酸涩。他清了清嗓子,声音略带沙哑地提议道:“要不,咱们一起拍一张全家福吧,留个念想。” 这句话,仿若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打破了凝重的氛围。众人先是一愣,随后,目光纷纷交汇在一起,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也有对当下处境的无奈。
照相馆内,大家开始行动起来。有人整理着略显破旧的衣衫,有人轻轻擦拭着脸上的泪痕,试图让自己看起来精神一些。而那面熟悉的背景布,此刻被缓缓展开,上面绘制的大好河山图案,在这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格外醒目,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和平与美好。赵宜芳拉着金婉仪,走到众人中间,她的手紧紧握着女儿的小手,似要将所有的力量传递给她。金婉仪微微抬起头,看着母亲,眼神中多了一丝坚定。
一切准备就绪,就在摄影师即将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不知是谁起了个头,众人开始轻声念起城门童谣。那童谣的旋律,本应是充满童真与欢乐的,可此刻,从他们口中唱出,却满是悲凉与不舍。“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 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挤出,带着深深的眷恋与不甘。他们的声音,起初有些颤抖,有些微弱,但随着童谣的推进,声音逐渐汇聚在一起,越来越洪亮,仿佛要冲破这黑暗的桎梏。
在童谣声中,众人的脸上,泪水悄然滑落。他们想起了曾经在南京城的点点滴滴,那些平凡日子里的欢笑与温暖,如今都已化作泡影。然而,此刻他们聚集在此,为了这最后的全家福,彼此扶持,彼此依靠。镜头定格的瞬间,每个人的表情都被永远记录下来,那是对家人的爱,对生活的渴望,更是对这座城市深深的眷恋。这张全家福,不仅是他们家庭的留念,更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百姓在绝境中顽强求生、坚守希望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