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备受全球影迷瞩目的《阿凡达 3:火与烬》首支中文预告片正式登陆各大视频平台,同步官宣将于 12 月 19 日在北美率先上映。这支时长 2 分 17 秒的预告片,延续了卡梅隆团队标志性的视觉奇观 —— 潘多拉星球的火山群在暗夜中喷吐着幽蓝岩浆,翼龙与新登场的 “火焰蜥蜴” 在空中展开激烈追逐,杰克与奈蒂莉骑着发光兽穿越火山区的画面,每一帧都堪称 “行走的壁纸”。剧情上,预告片揭示了新的冲突核心:人类采矿队卷土重来,更神秘的 “灰人” 种族戴着金属面具现身,其苍白皮肤与机械义肢的设定,暗示着比前作更复杂的文明对抗。然而,与 2009 年首部《阿凡达》上映时引发的全球观影狂欢不同,此次评论区被 “审美疲劳”“老套路”“只看特效” 等标签刷屏,某平台热评第一 “14 年了,还是打外星人救家园的故事” 获得超 10 万点赞,折射出观众对好莱坞视效大片的期待阈值已大幅提升。
作为影史票房冠军的续作,《阿凡达 3》的 “遇冷” 并非个例。首部《阿凡达》凭借划时代的 3D 技术和 “反殖民” 的内核,在全球狂揽 27.9 亿美元票房,中国市场贡献 13.3 亿元,成为无数观众的 “3D 启蒙”。但 2022 年《阿凡达 2:水之道》已显疲态,尽管全球票房突破 23 亿美元,却因 “剧情单薄”“节奏拖沓” 引发争议,中国观众给出的豆瓣评分从首部的 8.8 跌至 7.8。此次《阿凡达 3》预告片曝光的 “火山生态”“新种族对抗” 等元素,被网友吐槽 “换汤不换药”:“第一部打地球人,第二部打水怪,第三部打火山怪?” 更有观众直言:“如果不是为了看卡梅隆的特效天花板,剧情根本撑不起三小时片长。”
这种对 “视效大于内容” 的质疑,在两周前新版《超人》的票房惨剧中得到更残酷的印证。7 月 12 日,这部号称 “DC 宇宙重启之作” 的超级英雄电影登陆中国院线,全国影院为其开出 9.4 万场排片,占当日总排片量的 21.3%—— 相当于每五块银幕就有一块在放映《超人》。如此高规格的排片待遇,源于片方的 “中国特供” 策略:不仅加入华人演员饰演的 “中国超人” 角色,还提前两周在上海举办红毯首映礼,主演亨利・卡维尔甚至用中文说 “我爱中国”。但市场反馈却给了当头一棒:首日票房仅 1800 万元,场均观众不足 1 人,部分影院出现 “空场放映” 的尴尬局面,有影城经理在朋友圈苦笑 “一场卖 3 张票,电费都赚不回来”。上映一周后,总票房勉强突破 5000 万,连成本 3.5 亿美元(约 25 亿人民币)的零头都不到,官方原计划的 “破亿海报” 彻底沦为笑谈。
新版《超人》的溃败,堪称近年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市场的 “行为艺术级翻车”。从数据看,其排片占比是同期国产片《热烈》的 3 倍,票房却仅为后者的 1/20。究其原因,剧情老套是硬伤:超人在氪星毁灭后流落地球,觉醒超能力后对抗反派 “金属人”,情节与 1978 年版如出一辙,被观众评价 “像看 40 年前的老电影”。角色塑造更遭诟病,亨利・卡维尔饰演的超人全程 “扑克脸”,与玛莎・肯特的亲情戏被批 “毫无感染力”,连 “内裤外穿” 的经典造型都被改成紧身衣,引发 “毁童年” 争议。有影评人尖锐指出:“当中国观众看过《流浪地球》的硬核科幻,《哪吒》的东方神话,对这种‘美式个人英雄主义’早已审美疲劳。”
更值得玩味的是,两部影片的遇冷,折射出中国电影市场的结构性变化。2010 年代,好莱坞大片曾占据中国票房半壁江山,《复仇者联盟 4》《速度与激情 8》等影片轻松破 20 亿。但近年来,国产片在类型化探索上突飞猛进:《长津湖》《红海行动》的主旋律叙事,《流浪地球》系列的硬核科幻,《人生大事》《我不是药神》的现实关怀,形成了多元的内容矩阵。反观好莱坞,除了《奥本海默》等作者电影,多数商业大片仍沉迷 “IP 续作 + 视效堆砌” 的模式,与中国观众的情感连接越来越弱。正如某发行人士所说:“以前中国观众看好莱坞是‘开眼界’,现在更想在电影里看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这正是《超人》惨败、《阿凡达 3》遇冷的核心原因。”
面对市场变化,好莱坞也在尝试调整策略。《阿凡达 3》片方透露,影片将增加潘多拉星球的 “生态哲学” 戏份,杰克与奈蒂莉的子女将成为叙事核心,试图用 “家庭温情” 弥补剧情短板;DC 则宣布暂停 “超人” 系列,转而开发《蝙蝠侠:披风战士》等更具暗黑风格的作品。但这些调整能否挽回中国观众的心,仍是未知数。毕竟,当观众不再为 “好莱坞光环” 买单,只有真正扎根内容、尊重文化差异的作品,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