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档综艺节目凭借争议话题成功吸引大众目光,从《乘风 2025》中陈德容、房琪引发的系列争议,到《无限超越班第三季》让王星演绎被绑架场景而遭受的质疑,综艺似乎越来越依赖制造话题来获取热度。但这种 “黑红” 策略,究竟是节目破圈的有效捷径,还是正在毒害综艺行业的慢性毒药?
《乘风 2025》作为 “浪姐” 系列的第六季,延续了该综艺制造话题的传统。在节目中,陈德容排练时拖延进度并发脾气,影响团队训练节奏,引发网友对其职业素养的讨论。而房琪更是深陷舆论漩涡,一公时被指背刺队友,二公选人环节拒绝叶童邀请,一句 “担心对方精力” 被批低情商。不过,随着未剪辑的完整对话流出,11 分钟的交流显示冲突或许源于沟通错位,也有节目组 “剧本杀” 式剪辑的助推,这使得网友开始反思对房琪的评价是否过于片面,同时也对节目组的剪辑导向产生质疑。
另一边,《无限超越班第三季》在学员面试阶段便引发轩然大波。王星曾在现实生活中经历过被绑架的恐怖遭遇,然而节目组却安排他演绎被绑架后给亲人打电话求救的场景,这一做法被指 “吃人血馒头”,刻意揭人伤疤,一时间将节目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大众纷纷谴责节目组为了话题不择手段。
事实上,近年来不少综艺都陷入了这样的 “话题陷阱”。《小小的勇气》打着人文纪实的旗号,播出后却因赵露思的争议发言占据舆论焦点,偏离了节目原本探访大山深处故事的初衷。还有此前的《花儿与少年》《再见爱人》等群像综艺,通过嘉宾在长时间镜头下的性格碰撞与反差制造话题,如 “花学”“麦学” 等现象级话题的出圈,让这类综艺尝到了话题带来的流量甜头,也使得更多节目开始效仿。
制造话题并非毫无益处,从短期数据来看,话题热度确实能为节目带来流量。以《乘风 2025》为例,开播初期因嘉宾阵容被吐槽 “水”,但随着陈德容、房琪等争议事件不断发酵,节目站内播放量显著提升,与前几季相比不落下风。不过,过度依赖争议话题也会带来诸多弊端。当话题完全掩盖节目核心内容时,观众关注的重点发生偏移,可能导致节目口碑下滑,出现讨论度与播放指数 “倒挂” 现象。像《花儿与少年第六季》《再见爱人第四季》,虽掀起了现象级话题讨论,可网播指数在年度榜单中排名并不理想。
一档综艺的成功,本应依靠优质的节目内容、积极的价值输出以及嘉宾真实且正面的魅力展现。但如今部分节目组为追求热度,或主动邀约 “争议型嘉宾”,或通过特殊环节设计制造话题,甚至存在恶意剪辑引导舆论的情况。而嘉宾们有的为了曝光配合节目组 “黑红” 操作,有的则在节目播出后意外陷入争议,无论哪种情况,一旦舆论失控,节目组与嘉宾往往都会陷入 “双输” 局面。
争议话题已然成为当下综艺市场试图突围的一种手段,然而这种热闹背后,是行业在内容创新乏力时的无奈之举,还是综艺发展的新方向?对于观众而言,短暂的话题热度或许能带来一时的讨论快感,但长远来看,真正能留住观众的,依然是那些有深度、有内涵、能引发正向共鸣的优质综艺内容。综艺行业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或许该重新审视 “话题至上” 的理念,回归内容创作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