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综艺》杂志消息,美国的一家娱乐公司在香港国际影视展上宣布将拍摄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并将其改编成《八戒》《美猴王》和《哪吒》动画三部曲。此消息一出,引发广泛关注。近年来,外国电影人拍摄中国故事的现象屡见不鲜,《夜莺》《狼图腾》《烽火芳菲》《花木兰》等影片都收获了不同程度的关注,而此次对《西游记》这一经典 IP 的翻拍,更是触动了不少观众的心弦。
谈及外国电影人热衷拍摄中国故事的原因,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王昕分析道,随着中国市场变得越来越庞大,已成为世界电影市场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所有人都希望能够在中国市场中获得一些票房和利益,也希望借由讲述中国故事,在国际方面获得更多的回响。“从电影诞生 130 年以来,外国人以中国背景、讲述中国故事,或者以华人为主角进行拍摄,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只是在解放以前,关于中国人的拍摄可能以白人或者西方人为主角来扮演华人。” 王昕举例说,抗战时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撰写的关于中国人民生活的史诗巨著《大地》,就被美国好莱坞公司拍成了电影。
新中国成立后,外国影人开始来到中国进行创作,《北京的星期天》《风筝》等影片陆续问世。其中,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 1987 年执导的《末代皇帝》堪称经典之作。该片的成功虽然存在一定特殊性,却也与后续的许多平庸之作形成鲜明对比。王昕介绍,《末代皇帝》当年拍摄的时候得到了中国官方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北京就有约 19000 名临时演员,并且能够直接在故宫里面进行拍摄,同时获得大量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专家等人的支持。“因此在各种细节方面是非常考究,它有一个很扎实的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一种梳理。”
而真人版《花木兰》的问题,则和《末代皇帝》形成了对比。王昕认为,电影《花木兰》里的各种建筑、服饰在很大程度上是将中国不同区域和不同时代的建筑、服饰进行拼贴,想以奇幻的方式去创造一种关于中国的想象。“但是中国观众看的时候可能就会觉得这是一种异域情调、东方主义式的中国刻画,看的时候就无法代入和认同。”
由外国电影人拍摄的中国故事片,鲜少能在国内外市场同时赢得票房。2016 年,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狼图腾》打破了这一局面。专家认为这部影片胜在国际化的表达。“让・雅克・阿诺发现并抓住了‘狼性’这一点,在一个寓言式的环境里面,去设定人和自然之间的搏斗与和谐,全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理解这种表达。他同时使用了中国形象,使用了中国演员,让中国观众接受起来没有太大的障碍。”
艺术无国界,优秀的作品能够传递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中国灿烂的艺术宝库和丰富的人文故事始终欢迎世界影人的瞩目,但想要成功改编,也并非易事,唯有匠心独运,方能得其精髓。王昕认为,一要深入文化理解,摆脱创作思维的懒惰和惯性;二要坚持非常高的艺术水准,想要拍好一部中国题材、中国背景的电影,同样是要拍一部真正好的电影;三要采取更国际化的表达,和中国故事本身形成一种更精妙的编织,让中国和世界各地的观众都能够领略中国电影的魅力和风采。
此次美国公司对《西游记》的翻拍计划,无疑让人充满期待,但也不免让人担忧。《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众多粉丝,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奇幻的故事情节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都是翻拍时需要面临的挑战。如何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同时,以国际化的视角和手法进行呈现,将是决定此次翻拍成败的关键。广大观众也在拭目以待,看外国电影人将如何诠释这部经典之作,又能否在跨文化的演绎中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