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传记电影《最好的我》在北京国际电影节进行了盛大的中国首映,影片出品人兼陈喆、澳大利亚方制片人保罗·柯瑞、中方制片人马晓璐、本片视觉特效安迪·泰勒等本片的幕后团队出席了映后活动,向观众解读了影片幕后的创作故事。本片作为中澳合作片影片,澳大利亚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奖国际事务总监萨姆·巴克兰借此向中国电影人发起邀约,让中澳影视有更进一步的合作。
保罗·柯瑞
电影以英国流行天王罗比·威廉姆斯的真实经历为创作蓝本,通过独特的叙事视角与视觉语言重构人物成长史。该片导演此前执导的电影获得不少中国观众的喜爱,此次《最好的我》大胆采用“反派视角”解构明星光环,将罗比塑造成充满争议的“问题英雄”。
电影将罗比·威廉姆斯的形象转化为黑猩猩,保罗·柯瑞表示刚导演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罗比自己对此非常惊喜,通过这种隐喻手法揭示主角成长过程中本我和自我的深层次博弈。前期该想法遭到不少制片部门的反对,认为这种模式会消解罗比·威廉姆斯的大众号召力,但在多方的坚持下,这一手法得到了保留,也在海外上映时得到了市场的肯定。
马晓璐
马晓璐现场表示,影片拍摄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尤其是电影中英国摄政街的“一镜到底”,前后拍摄跨越了近8个月。剧组前期为了申请在摄政街拍摄,就花费了不少的时间,最后凭借着罗比的魅力获得了批准。但在不可抗力下,所有的场景被迫取消拍摄,最终团队不得不前往塞尔维亚置景拍摄,后续又花费了6个月的时间,在墨尔本完成了该场景的拍摄。
映后论坛,各方以《最好的我》为案例,通过技术分享向观众和媒体全面展示了澳大利亚在视觉特效、声音音效等后期制作方面,通过“技术+内容”的输出模式,为中澳影视合作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除此之外,现场幕后团队也透露,等影片背后均有澳洲影视的身影。
安迪·泰勒
活动现场还宣布“中澳文化与产业交流三年计划”正式启动。根据规矩,双方将每年在中国顶级电影节重点推介一部澳大利亚影片,并配套行业论坛、大师班等活动。这种“以活动为载体、以产业为纽带”的深度合作,打破传统文化交流“单点式”传播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