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号,笔者撰写了一篇关于该剧免费观看剧情内容的分析文章,然而,有热心读者强烈建议笔者开通超级会员,完整观看已上线的4集剧集后再做深入探讨。既然作为付费观众,自然也更有底气与诸位分享追剧后的真实观感 —— 这部打着司法科普旗号的电视剧,在男主行为动机的叙事构建上,陷入了过度模糊与炫技的怪圈,前 4 集节奏拖沓,大量无效情节充斥其中,直至第 4 集末尾才显露出些许剧情推进的迹象。
回顾笔者昨日的剧评,已就剧中几处明显的叙事逻辑漏洞展开讨论,在此不再赘述。但在这些已知问题之外,《以法之名》在男主角辞职动机的刻画上,堪称叙事失败的典型案例。故事开篇,张译饰演的男主作为省检察院高级检察官,却选择辞去公职,转身投身国有企业担任法务。这一关键转折本应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动力,然而剧作并未给出任何合理铺垫与解释,反而将其包装成故弄玄虚的 “悬疑钩子”。
剧中,张译塑造的男主形象畏首畏尾,举手投足间尽是抽抽嗦嗦的姿态。这样的表演呈现,显然并非演员个人选择,而是导演基于全剧剧情考量后,对角色的特定设计。问题在于,如此设计既未在前期剧情中埋下足够线索,也未在后续情节中给出合理解答。观众不禁要问:一位在体制内前程似锦的检察官,究竟遭遇了何种困境,才会毅然放弃令人艳羡的公职?这样的行为动机模糊处理,看似是编剧试图通过悬疑手法吊足观众胃口,实则暴露了创作团队对写实题材把控能力的缺失。
司法科普类剧集的核心在于真实性与逻辑性,通过严谨的剧情架构向观众传递法治精神。而《以法之名》将男主辞职这一关键情节处理成毫无根基的 “悬念”,本质上是对观众的不尊重。当观众在 4 集漫长的剧情中始终无法窥见真相,收获的只有云里雾里的剧情与碎片化的无效信息,这种叙事方式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 “勾人” 效果,反而消磨了观众的耐心,让人产生被敷衍的观感。
更值得诟病的是,剧作在人物关系与情节推进上的逻辑混乱。一个主动申请辞职、对本职工作缺乏坚定信仰的检察官,为何会被领导委以重任?面对女主角提出的 “男主与涉案人员是同学,应当避嫌” 的合理质疑,领导给出的解释苍白无力,完全无法让观众信服。若将故事背景置于古装剧或虚构的特殊办案体系中,这样的情节或许尚能勉强成立,但作为一部立足现代法治中国的司法科普剧,如此设定无疑是对现实司法程序的背离。剧作似乎陷入了 “主角光环” 的创作误区,妄图通过强行赋予主角特殊待遇,推动剧情发展,却忽视了最基本的写实逻辑。
对比近年来广受好评的司法题材剧作,如《人民的名义》《底线》等,它们之所以能引发观众共鸣,正是因为在角色塑造与剧情推进上,始终坚守真实性原则。主角的每一个行为都有清晰的动机与合理的铺垫,情节发展环环相扣,既展现了司法工作的复杂性,又传递了法治精神的内核。反观《以法之名》,过度追求叙事的 “新奇感”,却丢失了写实题材最珍贵的真诚与严谨,最终陷入自我设置的叙事困境。
对于一部旨在向大众普及法律知识的电视剧而言,剧情的可信度与逻辑性至关重要。若连最基本的人物行为动机与情节合理性都无法保障,即便拥有强大的演员阵容与华丽的制作班底,也难以获得观众的认可。希望《以法之名》在后续剧情中,能够及时弥补这些叙事漏洞,真正做到以法之名,讲好法治故事,而不是让观众在迷雾重重的剧情中,迷失了观剧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