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 2》)的单日票房降至 1000 万元左右,三月份的中国电影市场正式步入淡季。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自春节假期结束后至 3 月 14 日,约有 30 部新片陆续上映。然而,在这些影片中,仅有《美国队长 4》的票房成功突破亿元大关,工作日的大盘票房更是降至 3000 万元的水平。
面对这样的市场态势,处于市场下游的影院方明显感受到了 “倒春寒” 的凉意。北京石景山区一家电影院的经理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目前影院的票房收入主要还是依靠《哪吒 2》,但收入已呈现逐日递减的趋势。”《哪吒 2》虽然在热映期间为影院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却也让影院经理们对后续几个月的经营状况忧心忡忡。该经理表示:“关注度较高的影片至少要等到清明档,但清明档的市场容量有限,预计要到夏天,电影市场才会再度回暖。”
这种 “等待爆款影片拯救市场” 的心态,在当下众多电影从业者中普遍存在。他们虽然对此感到被动和无奈,却也别无他法。《哪吒 2》所引发的观影热潮逐渐冷却,而市场从冷清再度恢复热度,究竟还需要多长时间呢?
后继乏力:三月新片难挑大梁
“三月作为春节档结束后的传统淡季,市场通常由引进片和中小体量的文艺片主导,同时春节档影片也会在这一时期继续发挥余热。” 猫眼娱乐分析师赖力指出。回顾以往,2024 年 3 月,《沙丘 2》《哥斯拉大战金刚 2》《周处除三害》等引进片共同瓜分市场;2019 年 3 月,《惊奇队长》《绿皮书》《驯龙高手》《阿丽塔:战斗天使》4 部引进片斩获近 20 亿元票房;2018 年 3 月,春节档影片《红海行动》凭借良好口碑实现长线增长,此外,《黑豹》《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环太平洋 2》《古墓丽影:源起之战》等引进片也贡献了超过 20 亿元的票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5 年的引进片表现依旧疲软。备受瞩目的《美国队长 4》上映一个多月,票房刚刚达到 1 亿元。豆瓣评分 7.4 分的《编号 17》,自 3 月 7 日上映以来,在中文互联网上的热度始终不高,猫眼专业版对其票房预测仅为 1600 多万元。同样,刚刚荣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电影的《猫猫的奇幻漂流》,以及豆瓣评分高达 9.6 分的《初步举证》、豆瓣评分 9.4 分的《还有明天》,票房均仅处于千万元级别。
国产文艺片方面,尽管《平原上的火焰》《想飞的女孩》《天堂旅行团》等影片邀请了周冬雨、刘昊然、刘浩存、文淇、彭昱畅等知名演员参演,但由于口碑不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赖力表示:“实际上,本月一些引进片的内容质量尚可,但影片体量相对较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片。” 猫眼研究院发布的《2024 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显示,自 2020 年起,全年仅购票观影一次的观众占比在 50% - 60% 之间,且这些观众大多集中在春节档观影。这意味着,如果没有能够与《哪吒 2》相媲美甚至超越其影响力的影片出现,今年很大一部分观众可能不会再次走进电影院。
供给之困:“片荒” 隐忧浮现
《哪吒 2》热度逐渐消散后,市场的供给情况究竟如何呢?从近期已定档的影片来看,即将到来的清明档已确定张艺兴主演的《不说话的爱》、改编自热门电子游戏的好莱坞影片《我的世界大电影》,以及冯小刚导演、赵丽颖主演的《向阳・花》,还有李玉导演、拳王张伟丽主演的《下一个台风》等影片,影片数量和话题度都较为可观。然而,“五一档” 目前仅有一部想看数过万的影片定档。
因此,“片荒”“供给不足” 等问题再次被部分业内人士提及。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供给不足并非指影片数量不足,而是商业类型片、重工业大片的数量短缺以及质量欠佳。随着疫情的缓解,2023 年后中国电影备案和拍摄项目数量已基本恢复正常。目前,许多已上映和待上映的国产影片都是疫情之后拍摄制作的。尽管待映影片数量充足,但在体量方面的欠缺显而易见。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涌现出不少新项目,但大多并非重工业大片,而是侧重于名导、明星、现实题材、女性题材等。若影片在新意和体量上无法吸引观众走进影院,即便有新片上映,也难以获得观众青睐。
一位影院管理公司的业内人士表示:“《哪吒 2》确实震撼了整个电影行业,推动 2 月份大盘票房超过 160 亿元,让许多影院在短时间内获得了以往一年才能实现的收益。但与此同时,《哪吒 2》也引发了一些非理性的观影情绪,许多其他类型的影片会不自觉地被拿来与《哪吒 2》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影片的出品方对于在 3 月上映变得更为谨慎,可能会选择等待《哪吒 2》的热度完全消退后,再挑选一个中大型档期进行定档。” 这就导致影院在影片供给方面面临着极大的限制。“虽然 3 月和 4 月属于电影市场淡季,但以往要么影片供给充足,要么确实数量不足。而现在的情况是,上游有大量影片存货,但何时能够供应到影院却并不明确,这无疑是最让人焦虑的地方。”
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电影文学编辑祁海指出,重点卖座影片往往集中在长假期间上映,而 3 月没有法定节假日,电影市场很难聚集人气。业内人士预计,大片供给的恢复可能还需要大约两个月的时间。从引进片来看,《死神来了 6》《梅根 2.0》《碟中谍 8:最终清算》《星际宝贝史迪奇》《侏罗纪世界 4》等影片均有望在今年夏天进入中国市场。此外,到年底的贺岁档,还有《疯狂动物城 2》《阿凡达 3》等大 IP 的续作值得期待。在国产影片方面,目前已有《星河入梦》《长安的荔枝》《731》定档暑期档,此外,备受关注的《刺杀小说家 2》《东极岛》《蛮荒禁地》《欢迎来龙餐馆》《无名之辈 2》《镖人》等影片,虽然具体上映日期尚未确定,但也引发了不少观众的期待。
影院困境:寒冬中艰难求生
在电影市场步入淡季的同时,国内已有不少影院无奈选择闭店。其中,UME 影城(北京华星店)的闭店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家经营了 22 年的影城,是北京第一家引入 IMAX 的影院。据不完全统计,去年 12 月,全国在营业的影院数量约为 13429 家,今年 1 月减少至 12841 家,到 2 月进一步降至 12796 家。
“随着《哪吒 2》热度的逐渐减退,影城进入三四月份的传统淡季。此时选择闭店,春节期间赚取的利润或许还能有所盈余;若继续营业,可能会将之前赚的钱慢慢赔出去。”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哪吒 2》虽然帮助一些濒临倒闭的影院暂时缓解了经营压力,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电影行业面临的问题。拓普数据显示,2024 年,全年票房不到 500 万元的影城占比高达八成。另一组公开数据显示,从 2018 年到 2024 年,中国电影银幕数量从 60079 块增加至 90968 块,增长比例约为 50%,而电影票房却从 2018 年的 609.74 亿元下降至 2024 年的 425.02 亿元;同时,2024 年观影总人数为 10.1 亿人次,同比减少 23.1%。
记者走访多家影院和商场后发现,不断上涨的租金、日益稀少的客流以及缺乏吸引力的影片内容供给,都让众多影院承受着巨大的经营压力。为了应对困境,去年,中影、万达等院线旗下的影院开始尝试与奥运会、英雄联盟决赛等进行联动,部分影院还举办线下脱口秀等活动,试图增加非票房收入。然而,这些尝试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成熟。“许多影院的设备老化、设施陈旧,工作人员也缺乏相关经验,实际上并不具备开展其他业态的条件。坦率地说,有能力进行这类探索的影院,大多具备一定的资金和资源实力。”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一些影院正尝试与商场达成利益绑定,将租金缴纳方式改为票房分成,以此实现风险共担。
全国政协委员、中影集团董事长傅若清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了进一步拉动全国电影消费的建议,包括深化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推行差异化放映,提高供给体系对观众需求的适配性;同时,鼓励经典优质复映影片投放市场,开展多元专题放映活动,培育科幻、音乐、传记、纪录片等不同兴趣爱好的细分市场。祁海也建议,下游影院的营销人员以及中游的发行方应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他指出:“发行卖座大片相对容易,但大多数国产片属于表面优势不明显的中小成本影片,要实现卖座并非易事,这对营销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发行营销人员专业素质不过关,缺乏创新精神,在预测影片是否卖座时,往往只关注是否有大明星、是否为大制作以及宣发经费的多少。他们对复杂多变的市场行情和观众接受心理缺乏深入研究,不懂得如何细分市场、挖掘影片独特卖点,也不会策划新颖独特的推介方案。”
电影市场在《哪吒 2》热度消退后,正面临着诸多挑战。无论是影片供给端的调整,还是影院经营模式的探索,都需要电影行业从业者共同努力,以推动电影市场走出当前的困境,实现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