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1 日,迪士尼大片《白雪公主》上映,首周末三天,在北美本土市场收获票房 4300 万美元,在海外市场收票房 4430 万美元。然而,中国市场三天票房仅 641 万元,成绩远低于预期,甚至卖不过《怒水西流》《我会好好的》《倩女幽魂》《疾速追杀 4》等影片 。
《白雪公主》口碑全面崩塌,在北美主流评分网站 IMDb 得分仅 2.2 分,在另一评分网站烂番茄的新鲜度只有 43%。据外媒报道,《白雪公主》制作成本高达 2.4-2.7 亿美元,要回本全球票房得达到 6-8 亿美元,从开画成绩看这一目标很难实现。
从选角开始,《白雪公主》便争议不断。拉丁裔演员瑞秋・齐格勒出演白雪公主一角,引发世界范围内观众的哗然。公映后,影片无趣的剧情、粗糙的特效,以及 “白雪公主” 被加入 “战斗女性” 标签、“七个小矮人” 被嘲像 “马戏团怪胎” 等问题,都将电影推向负面评价的深渊。迪士尼在创作中坚持 “政治正确”,但这一做法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在美国,特朗普再次成为总统后,政府开展清除 DEI(多元、平等、包容)的行动,《白雪公主》在北美的票房锐减,或与本土保守派观众抵制有关。
对于中国观众而言,《白雪公主》所讲述的浪漫主义故事,最后一次产生较大范围影响,停滞在了 70 后这一代人的童年。从 80 后、90 后开始,观众喜爱的故事与动漫形象来源更加多元化,而到了 00 后、10 后,国漫成为主流。在此背景下,变味的迪士尼版《白雪公主》更难与中国年轻观众建立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