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话短剧《家里家外》成为现象级爆款,仅开播 48 小时,全网话题量突破 5 亿,红果热度超 1500 万。截至 3 月 17 日晚间,该剧在红果平台累计播放量突破 10 亿次,抖音相关话题阅读量同步突破 10 亿次。这部以 1981 年川渝特大洪水为背景、全体采用地道四川方言的短剧,在多个平台播出,共 79 集,成本仅 300 万元,却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家里家外》的成功,得益于多方合作。红果平台的流量输送、听花岛的精雕细琢以及四川省广电局的保驾护航,构成了其破圈铁三角。该剧不仅在内容上以家庭、年代、方言和川渝文化吸引观众,还在经济价值上实现了突破,通过聚焦小众场景,植入新的消费触点,创建新型 “打卡地”。同时,红果平台与四川省广电局共建的 “创作督导 — 快速过审 — 联合宣发” 机制,为家庭伦理、年代地域题材构建了政策安全边际。
《家里家外》的爆火,也反映出 2025 年微短剧内容的剧变趋势。一方面,微短剧正在从单纯的娱乐内容向具有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的方向转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 “跟着微短剧去旅行” 创作计划的通知,推动了微短剧与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交融。《家里家外》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通过展现川渝文化和历史记忆,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同频共振。
另一方面,微短剧的 IP 系列化也成为热点。随着市场的发展,微短剧不再局限于单一作品的创作,而是开始注重 IP 的培育和开发。通过打造具有影响力的 IP,实现内容的多元化衍生和商业价值的最大化。例如,一些成功的微短剧开始推出续集或衍生作品,形成系列化内容,吸引了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此外,2025 上海微短剧大会的举办,也为微短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大会以 “焕新视界 全球机遇” 为主题,聚焦微短剧产业品质视听、创新增长、全球机遇等议题。会上发布的《2024 - 2025 上海微短剧发展白皮书》显示,上海微短剧行业产值平稳上升,达 70 亿左右;产量持续增加,去年上海出品微短剧近 2000 部,推出了一批精品短剧。上海还将继续统筹设立约 5000 万的扶持资金,支持微短剧产业的发展。
在大会上,中国首个微短剧融合传播指数 “品质东方 —— 微短剧融合传播品质指数” 也正式发布。该指数基于大屏用户收视次数和网络端播放次数两大核心数据指数加权计算,综合衡量作品在电视大屏与互联网平台跨媒介生态中的传播效能与内容价值。这一指数的发布,将为微短剧的创作和传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推动微短剧行业向更加规范化、品质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