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网专为粉丝打造idol触手可及的平台

主页 > 音乐 > 音乐节“变味”:商业化与纯粹性的碰撞

音乐节“变味”:商业化与纯粹性的碰撞

2025-04-08 10:13 粉丝网

  近日,网络红人孙恩盛、何秋亊受邀参演音乐节,这一消息瞬间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支持的网友认为,他们发布过原创单曲,自带粉丝流量,能为音乐节带来票房保障;反对者则犀利指出,这类网红演唱水平参差不齐,舞台经验匮乏,参加音乐节不过是 “蹭热度”“跨界捞金”。与此同时,丁禹兮、罗云熙、张晚意、任嘉伦、赵露思、张新成等众多演员官宣参加音乐节,同样遭到乐迷质疑,不少人觉得在流量的驱动下,音乐节正逐渐沦为 “粉丝见面会”。

  如今的音乐节,愈发像是明星的拼盘演唱会。资深乐迷齐柒对这种变化感触颇深。她回忆起 2019 年观看音乐节时,嘉宾大多是乐队,顶多有一两个大咖歌手压轴,现场氛围热烈,观众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可近年来,音乐节的嘉宾阵容可谓是天翻地覆,非乐队型歌手、网红和流量明星大量涌入,单人演唱舞台越来越多。“以前在音乐节,大家更注重音乐本身带来的共鸣,现在却像是为了见某个明星,参加他的拼盘演唱会。” 齐柒无奈地感叹道。

  随着网红和流量明星的加入,粉丝们为了能近距离与偶像互动,掀起了 “卷前排”“夜排” 的风气。有的粉丝甚至凌晨三四点就去排队,只为抢到前排位置。为了支持偶像,粉丝们挂大旗、举灯牌,原本轻松愉悦的音乐节氛围变得紧张压抑。齐柒还提到,粉丝们为了藏灯牌,竟出现联合保安偷运、与安保吵架闹到报警等乱象,让音乐节现场混乱不堪。

  更让乐迷们难以接受的是,随着大咖音乐人、网红和流量明星的加盟,音乐节的票价也大幅上涨。齐柒表示,2019 年多数音乐节票价在两三百元,如今普遍涨了一倍不止,有的甚至突破千元大关。这使得许多普通乐迷只能望而却步。

  乐迷麻袋和野门也对当下音乐节的现状十分不满。麻袋吐槽说:“现在好像只要搭个舞台、有人来唱歌,就可以叫音乐节了。” 麻袋透露,自己近两年都没参加过音乐节了,一是忙,二是觉得当下音乐节太混乱,阵容同质化严重。“除了短视频网红,还有一些靠综艺走红的乐队,如今也成了‘网红’。他们粉丝越来越多,票价越来越贵,场次越来越多,而小众乐队的演出机会却越来越少。” 麻袋无奈地说,“感觉音乐人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那些小众乐队,以及没被挖掘出来的乐队,好像更难有出头之日了,乐迷们也看腻了。”

  野门则指出,如今的音乐节在服务和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路线规划不合理、服务不到位、措施不完善等。甚至有知名音乐节品牌在举办时,出现人流量大、管理混乱、音效不佳等情况,导致观众大喊 “退票”,场面一度失控。“现在的音乐节,感觉谁都想分一杯羹,什么主办方都想搞个音乐节赚快钱。” 麻袋无奈地说。野门担心,这种过度追求流量的现象,会让音乐节以音乐共鸣为核心的社群体验这一本质价值被稀释。从商业层面看,虽然大咖歌手和网红、流量明星能吸引更多观众,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核心乐迷流失、传播目标偏移以及群体分化等问题。野门不禁发问:“当流量消退,乐迷还能回来吗?” 齐柒则呼吁:“请把音乐节还给真正爱听乐队的人,粉丝喜欢偶像,大可去参加他们的演唱会。”

  对于网红、明星 “挤占” 音乐节的现象,音乐从业者炜炜从自身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当下很多主办方举办以网红、流量明星为主要票房号召力的音乐节,并非出于对某个明星的喜爱,而是为了商业利益。炜炜直言,主办方操办音乐节时,都希望有自己的定位和主题,做一场真正服务乐迷的音乐节。然而,很多音乐节仅靠卖票很难回本,还得引入直播授权、品牌赞助等商业合作。而一旦有品牌和商业合作介入,合作方往往更倾向于流量明星,因为他们的商业价值远超原创音乐人,哪怕是头部音乐人。

  实际上,这种现象并非只存在于音乐节。炜炜透露,一些其他音乐项目也或多或少被 “流量” 裹挟,合作方明确要求有影响力、不能亏钱等。基于此,大部分音乐节只能妥协,将 “流量” 作为重要考量因素。此外,现在很多音乐节都会与当地文旅合作,这也是网红、流量明星越来越多的另一个原因。

  炜炜表示,非一二线城市的地方文旅部门很愿意在这方面投入,吸引品牌音乐节去当地举办。他们并非要把当地打造成音乐小镇,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推广地方名片。从这个角度看,网红、流量明星能带来更好的回报。同为音乐人,炜炜感慨,在当下市场环境下,能成功举办音乐节并存活下来已实属不易,所以他不认为音乐节之间存在鄙视链,但也确实直观感受到:以前的音乐节更多服务乐迷属性的受众,如今更多服务于粉丝。

  既然如此,为何不干脆举办明星拼盘演唱会,而非要挤占音乐节的空间呢?炜炜解释,这主要是因为音乐节的受众发生了变化。“2010 年之后,音乐节吸引的不只是乐迷,还有很多喜欢户外、喜欢追星的普通人。他们去音乐节不是为了听歌,而是喜欢那种能随时晃悠的生活方式,这和两三个小时不能动的演唱会氛围是不同的体验。” 炜炜说,“受众面变广,吸引更多主办方进入这个赛道,也让音乐节这种形式得到更多品牌和文旅的认可。人多了,市场大了,音乐节品牌越来越多,消费群体不再局限于乐迷,音乐节内容自然也更多元化。”

  为了满足多方需求,如今音乐节常见的做法是,请一两个流量艺人、网红,再邀请一些独立音乐人、乐队来组局。据不完全统计,近期就有多位演员官宣将参加音乐节,包括丁禹兮(巅峰音乐节)、罗云熙(太湖湾音乐节)、张晚意(元气森林音乐节)、任嘉伦(上海超级芒果音乐节)、赵露思(元气森林 \ 葫芦果音乐节)、张新成(佛山银河左岸音乐节)。

  “肯定不能全是流量艺人、网红或流行歌手,不然就和传统音乐节属性完全相悖了。也不能都是乐队或独立音乐人,因为好的乐队未必叫座,吸引不来品牌,卖不出票,没有流量没有讨论度,投资方肯定不同意。” 炜炜说道。但炜炜也指出,网红与流量明星在拉动线下音乐节票房能力上有明显差异。在他看来,依赖直播内容的网红较难吸引粉丝为线下演出付费,因为其粉丝习惯了免费的线上互动,且线下演出体验可能不如线上即时交流的沉浸感。相比之下,偶像型流量明星的粉丝消费逻辑不同,他们的驱动力源于对偶像个人的精神崇拜与情感联结,粉丝更愿意为近距离接触偶像付费,甚至不关注演出内容本身。例如,某些顶级偶像的音乐节现场,会出现粉丝全程呼喊名字而非跟唱作品的奇特现象,这与传统乐迷以音乐为核心、注重现场互动体验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和调研测算,2024 年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 48.84 万场,同比增长 10.85%,票房收入 579.54 亿元,同比增长 15.37%,观众人数 17618.16 万人次,同比增长 2.95%。然而,与演出市场的 “繁荣”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身处其中的参与者、从业者却都在喊 “难”。

  对于乐迷来说,如今在音乐节上获得的快乐越来越少。“票价变贵,氛围变差,喜欢的独立音乐人好不容易有露面机会,却被安排在开场表演。经常能看到他们在舞台上表演,其他爱豆的粉丝在下面忙忙碌碌布置现场,场面很荒谬。” 齐柒说道。齐柒还明显感觉到,如今红一个音乐人、红一首歌太难了。在短视频生态下,大家只听一首歌的 15 秒,只要这 15 秒好听,这首歌就能火。这导致很多歌手只关注这 15 秒的 “爆款” 效果,而忽视了整首歌的创作质量。

  炜炜也指出,流量明星和网红的涌入虽扩大了受众圈层,推动音乐节从 “乐迷专属” 转向 “大众生活方式”,但也稀释了音乐性。传统音乐人在乐迷圈层获得知名度容易,但想在大众层面出圈很难。同时,短视频平台的算法主导和流量至上的市场规律,迫使音乐创作者转向追求短平快的 “爆款热歌”,挤压了传统内容创作的深度和艺术性。

  炜炜坦言,他们也曾尝试赶上 “流量” 这趟快车,比如推动音乐人通过直播增加收入,但大部分音乐人因 “精神需求落差” 而失败。据炜炜透露,曾经有几十家公司,一百多名选手专走唱跳赛道,但因为唱跳组合成本比纯音乐创作还高,需编舞、舞美、灯光等多重投入,市场回报却远不成正比,如今只剩几家公司还在坚持。“我们四年发了五十多首歌,有自己的粉丝,还积累了一定的海外影响力,但依然上不了音乐节,因为别人比我们更有流量。” 炜炜无奈地说,“以前的很多唱跳选手如今要么转型去拍戏,要么在酒吧做驻唱,大家都不容易。” 他感慨道:“市场盘子虽然变大了,但这个盘子似乎并不属于传统音乐人。”

  然而,炜炜也明确表示,他并不排斥流量,相反,他认为:“情怀固然重要,但生活也要继续。我们希望音乐市场能找到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让表演既能叫好,又能叫座。” 他还强调:“我从不认为那些审美与我们不同的人参与音乐节就是在抢我们的‘饭碗’。相反,我认为在主流市场之下,存在多元化的细分垂直市场,只有当每个人都能从音乐节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价值时,市场才是最健康的。”

  因此,如何平衡艺术性和商业性,成为音乐节市场亟待解决的课题。事实上,已经有一些音乐节开始尝试改变,例如采用 “分舞台策略”,设置纯音乐舞台与流量舞台并行,让粉丝与乐迷各取所需。

  炜炜认为,还可以从两方面改进。一方面,网红、流量明星可以提升自己的音乐专业能力,摆脱 “明星” 标签,成为真正的音乐人。他以刘宇宁为例:“一开始他很有流量但缺乏作品,随着作品越来越多,他的歌手能力逐渐得到大众认可,也成功撕掉了网红标签。” 另一方面,音乐节市场可以通过主题形式,进一步细分领域,保证其纯粹性,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乐迷齐柒也表示,可以接受音乐节安排一两个流量艺人或网红,但在表演嘉宾的选择上应该更专业、更均衡。“不能播放提前录好的音轨忽悠观众,也不能让整场音乐节都是单人演唱,更不能因此压榨独立音乐人的表演空间。” 她强调。

  乐迷麻袋和野门则从个人体验层面提出了意见。麻袋回忆起一次印象深刻的音乐节,除了欣赏到喜欢的音乐人的表演,主办方周到的服务也让她难忘:路线规划合理,接驳车安排及时,公共厕所设置合理,还做了应对下雨的应急措施。她指出:“无论谁来,只要买了票,就是消费者,主办方应该尊重消费者,做好人性化服务。除了表演的歌手是谁,我们也在乎价格和体验。可能 N 年后我不记得那天晚上听到了什么歌,但那个夜晚加分的服务,我会一直记得。”

  音乐节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确实发生了诸多变化。但只要各方共同努力,探索出平衡艺术性与商业性的有效路径,音乐节依然有望回归其音乐本质,同时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