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网专为粉丝打造idol触手可及的平台

主页 > 综艺 > 都美竹曝聚会还有顶流朋友,口型打码身份神秘,鹿晗因同框照躺枪

都美竹曝聚会还有顶流朋友,口型打码身份神秘,鹿晗因同框照躺枪

2025-07-18 17:28 粉丝网

  

 

  近日,网络自制访谈节目《嫂嫂请讲》因邀请都美竹担任嘉宾引发轩然大波。这位曾因卷入顶流明星丑闻而备受关注的女孩,在节目中首次公开讲述当年被骗的完整经历,相关片段上线仅 4 小时就登上热搜榜首,却也因 “娱乐化刑事案件” 的争议导致节目紧急下架。节目组随后发布声明称 “遭遇恶意举报”,强调 “会坚持上传完整版”,让这场围绕 “受害者发声边界” 的讨论愈演愈烈。​

  《嫂嫂请讲》是一档以 “女性真实故事” 为主题的网络访谈节目,此前因邀请多位经历过社会事件的女性讲述心路历程而小有名气。节目组透露,邀请都美竹是因为 “她的经历能给年轻女孩带来防骗警示”,为此团队花了三个月沟通,最终以 “无剧本、纯纪实” 的形式完成录制。节目片段中,都美竹穿着简单的白色卫衣,扎着低马尾,面对镜头时声音偶尔发颤,却始终直视镜头,这种未经修饰的状态与她过往在社交平台的犀利形象形成强烈反差。​

  在节目中,都美竹首次详细还原了被骗的全过程。2021 年,当时还是艺术院校大一学生的她,收到自称 “前顶流明星张某某经纪人” 的私信,对方称 “张某某新 MV 缺一位女主角,觉得你的气质很合适”。她展示了当时的聊天记录:经纪人用 “顶流团队亲自培训”“签约后资源无忧” 等话术诱导,甚至发来伪造的合同样本,落款处盖着看似正规的公司公章。“我那时候满脑子都是‘当明星’,觉得这是天上掉下来的机会。” 都美竹坦言,自己从小就有表演梦,艺术生的身份让她对 “签约顶流公司” 的诱惑毫无抵抗力。​

  她回忆起第一次参加 “面试聚会” 的场景:地点在朝阳区某高档公寓,到场的除了张某某和经纪人,还有四五个同龄女孩。“他们没提面试的事,只是喝酒聊天,张某某全程没怎么说话,但经纪人一直在夸我‘有灵气’。” 聚会结束时,经纪人塞给她一份 “保密协议”,说 “想签约就得先签这个,不能对外透露聚会内容”。都美竹当时虽有疑虑,但在 “一步登天” 的幻想中还是签了字,“现在回头看,那协议根本没有法律效力,就是为了套住我们”。​

  节目下架的争议核心,集中在 “是否娱乐化刑事案件”。有网友翻出节目预告片段,其中用 “顶流嫂子揭秘娱乐圈潜规则” 作为宣传语,画面剪辑刻意突出都美竹擦眼泪、咬嘴唇等情绪化镜头,被指责 “把严肃案件当成博眼球的素材”。法律博主 “刑法小王子” 发文指出:“该案已进入司法程序,当事人在非正规平台公开细节,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也涉嫌泄露他人隐私。”​

  但支持节目组的声音同样强烈。不少女性网友认为,都美竹的经历具有现实警示意义:“她说出‘不要信天上掉馅饼’时,我想起自己差点被‘网红孵化’骗局骗钱的经历,这种真实案例比反诈宣传更有效。” 节目组在声明中强调:“我们从未用‘嫂子’标签炒作,标题是恶意剪辑的结果,节目初衷是让更多女孩了解骗局套路。”​

  都美竹在节目中反复强调上节目的初衷:“我不是来卖惨的,是想告诉和我一样有明星梦的女孩,娱乐圈没有捷径。” 她透露,自己已筹集 10 万元成立 “微光防骗基金”,资金来自直播带货的部分收入,将用于为遭遇侵犯或网暴的女生提供法律咨询和心理疏导。“现在已有 32 个女孩联系我们,其中有 5 个是被‘选秀招募’骗钱的,我想帮她们讨回公道。”​

  她还分享了几个关键防骗细节:凡是要求 “先签保密协议”“单独参加私人聚会” 的 “机会”,大概率是骗局;正规公司签约不会让艺人自掏腰包;遇到 “经纪人” 搭讪,可通过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查询公司资质。这些实用信息被网友整理成 “都美竹防骗指南”,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

  争议中,都美竹的 “不完美” 也被反复讨论。有网友翻出她早年社交平台内容,认为她 “最初确实有攀附顶流的心态”,但更多人表示 “受害者不需要完美,她的错误不应该成为被攻击的理由”。心理学家李松蔚分析:“年轻女孩在巨大诱惑面前产生动摇,是人性常态,重点是她能从骗局中站出来警示他人,这已经超越了很多人的勇气。”​

  节目组坚持上传的举动,让事件持续发酵。目前,他们已将完整版节目上传至海外平台,国内虽无法直接观看,但片段仍在私下流传。有媒体统计,仅 “都美竹揭秘经纪人话术” 这一片段,在短视频平台的二次创作量就超过 5000 条,相关话题 #娱乐圈常见骗局# 阅读量突破 2.8 亿。​

  都美竹的后续行动也引发关注。她在社交平台晒出基金银行账户流水,每笔支出都标注用途,如 “为李某某支付律师咨询费 2000 元”“为张某某心理疏导课程买单 5000 元”。她还定期直播分享防骗知识,最近一期教 “如何识别伪造合同”,在线观看人数超过 10 万。有曾经的受害者在评论区留言:“谢谢你让我知道,被骗不是我的错。”​

  这场风波折射出公众对 “受害者发声” 的复杂态度。有人期待看到更多真实案例警示世人,有人担忧过度曝光会模糊事件严肃性。正如社会学者沈奕斐所说:“关键不在于她该不该上节目,而在于我们能否建立一个既能保护受害者,又能传递防骗知识的合理渠道。”​

  都美竹在节目结尾的话或许能代表她的心境:“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那段经历,但我不想被它定义。我希望以后别人提起我,会说‘那个帮女孩避坑的人’,而不是别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