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备受争议的电视剧《以法之名》开启了付费直通大结局的通道。对于这部剧,我早已没了任何期待 —— 在此之前,我已经接连撰写了多篇剧评,从剧情架构、人物塑造、逻辑严谨性等多个角度,条分缕析地论证了它质量低下的原因。可即便如此,我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付费,点开了大结局的内容。说起来,我付费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如今电视剧行业整体不景气,作为一名剧评人,我总觉得自己有责任通过付费的方式,为这个行业尽一份绵薄之力。然而,当我看完大结局,默默地关上电脑时,一个念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 电视剧行业的不景气,难道不正是我们这些电视剧工作者日复一日地制造烂剧所导致的吗?
《以法之名》大结局播出后,当晚就催生了一个网络热搜 ——“以法之名烂尾”。对于这个热搜的说法,我实在不敢苟同。并非我不觉得它烂尾,而是在我看来,这部电视剧从开局的前两集起,就已经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烂剧了。很多剧迷直到看完最后一集,才感慨它烂尾,实在是过分客气了。真正客观且中肯的评价或许应该是:《以法之名》这部剧,从头到尾都充斥着烂剧的特质。
当我们仔细复盘《以法之名》这部电视剧时,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它的叙事主线:一群反派角色处心积虑地制造各种阴谋诡计,不断陷害他人,企图侵吞一处矿产资源,而正派角色们则顶住重重压力,最终要为受害者在法律层面上讨回公道(不过在大结局的内容里,受害者似乎并没有真正享受到这份公道,这里就不剧透万海的结局了)。既然是以这样的叙事为主线,那么就必须在这个基础故事的框架下,把诸多叙事逻辑层面的内容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叙事逻辑的问题,不仅是《以法之名》存在的最大问题,更是贯穿全剧始终的顽疾。
围绕这条主线,究竟有哪些叙事逻辑需要讲清楚呢?首先,反派们为什么要处心积虑地设局去争夺万海的这处矿场,这处矿场难道具备不可替代的特质吗?这无疑是《以法之名》最大的硬伤之一。实际上,万海的这处矿场并不具备不可替代性,相反,反派们完全可以在其他很多地方找到类似的矿藏,而且完全可以通过合法合规的途径获取。
再者,在这部剧里,反派们的作案动机还涉及一个关键问题:他们的作案成本是否低于矿藏本身的价值呢?这里所说的成本,还包括安全成本。《以法之名》通过大量冗长繁杂、絮絮叨叨的剧情,最终向观众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反派们确实能力出众,名下掌管着市值高达数十亿的公司,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他们如何腐蚀拉拢众多人员,又是赠送金条,又是采取其他各种手段。但是,这部电视剧的叙事逻辑却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犯罪所需付出的成本,远远超过了他们通过犯罪所能获取的利益。如果反派们真的拥有剧中所展现的那般智商,是绝对不会做出剧情里那样的行为的;可如果他们没有相应的智商,又根本不可能建立起市值数十亿的公司。这无疑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悖论。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剧中反派们的很多行为都缺乏合理的铺垫和过渡。比如,他们在腐蚀某些人员时,过程显得极其生硬。仅仅是送几根金条,几句花言巧语,就能让那些在岗位上工作多年的人员轻易动摇?这显然不符合现实逻辑。现实中,这样的腐蚀过程往往更为复杂,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绝不可能像剧中呈现的那样简单粗暴。
而正派角色们的表现也同样不尽如人意。他们所谓的 “顶住压力”,在剧情中更多的是一种口号式的表达,缺乏具体且有说服力的行动支撑。观众看不到他们为了查明真相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也感受不到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内心挣扎与抉择。很多时候,他们仿佛是开了 “上帝视角”,能够轻易地识破反派的阴谋,可具体是如何识破的,剧中却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这使得正派角色的形象显得十分单薄和空洞。
剧中对于法律层面的展现也存在诸多问题。既然是一部以 “法之名” 命名的电视剧,那么在法律程序、法律条文的运用等方面理应严谨、专业。但实际上,剧中存在不少与法律常识相悖的情节。比如,某些案件的调查过程不符合法定程序,对法律条文的解读也存在偏差。这不仅让这部剧的专业性大打折扣,也容易给观众传递错误的法律信息。
从演员的表演来看,也难以挽回剧情上的颓势。虽然剧中不乏一些有实力的演员,但在糟糕的剧本和混乱的叙事逻辑影响下,他们的表演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很多时候,演员们只能按照生硬的台词和不合理的剧情走向进行演绎,难以展现出角色应有的层次感和复杂性。一些年轻演员的表演更是略显稚嫩,表情僵硬,台词功底薄弱,进一步拉低了整部剧的观感。
再说说剧中的细节处理,更是粗糙得让人咋舌。比如,在一些场景的布置上,明显能看出敷衍的痕迹。办公室的陈设与角色的身份和工作性质极不匹配,户外场景的背景也常常出现穿帮的情况。这些细节上的疏漏,虽然看似是小问题,但却极大地影响了观众的代入感,让观众时刻意识到自己在看一部制作粗糙的电视剧。
《以法之名》的失败,不仅仅是一部剧的失败,更折射出当下电视剧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追求商业利益的过程中,很多制作方忽视了剧本的打磨,无视叙事逻辑的合理性,只想着通过流量明星和噱头来吸引观众。这样的创作态度,只会让越来越多的观众对电视剧失去信心,进而导致整个行业的恶性循环。
作为一名剧评人,我之所以坚持看完这部剧的大结局,除了想为行业尽一份微薄之力,更希望能从这部剧的失败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给那些仍在坚守创作初心的电视剧工作者提个醒。电视剧行业的复兴,绝不是靠观众的同情和支持就能实现的,更需要从业者们脚踏实地,潜心创作,用心打磨每一个剧本,塑造每一个角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观众的认可,让电视剧行业重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