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据韩国媒体报道,BLACKPINK《BORN PINK》世界巡演韩国高阳站开票即引发全球粉丝狂欢 —— 这场被称为 “年度最值得期待的 K-pop 盛宴”,仅预售阶段就创下超 10 倍抢票率,官方票务系统因流量过载一度瘫痪。然而,当数千名粉丝怀揣激动心情涌入高阳综合运动场主体育场时,N3 区近千名观众却在落座瞬间陷入震惊:正对观众席的巨型 LED 主屏如同一堵 “视觉高墙”,将宽达 30 米的舞台完全遮蔽,连舞台两侧燃放的烟花轨迹、空中盘旋的无人机阵列都只能通过现场音效 “脑补”。
现场视频显示,N3 区观众的视线范围内几乎只有屏幕背面的黑色框架,部分粉丝举起手机拍摄时,画面中甚至看不到舞台灯光的轮廓。“以为买的是 B 席好位置,结果全程盯着屏幕背面,连成员挥手都只能看旁边观众手机的反射光。” 一位从日本专程赶来的粉丝在推特晒出购票凭证与现场对比图,票面标注的 “B 席・标准视野” 与实际场景形成刺眼反差 —— 该区域票价高达 13.2 万韩元(约合人民币 700 元),比同场馆明确标注 “部分视野遮挡” 的 9.9 万韩元限制席高出 33%。
这场争议迅速点燃韩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的关注。根据韩国《演出法》第 17 条规定:“若演出座位存在结构性视野遮挡,主办方须在售票页面以显著标识注明‘限制席’,并按市场均价的 70%-80% 定价。” 而 BLACKPINK 演唱会 N3 区不仅未在购票页面标注任何警示,甚至在座位图中用 “黄色高亮” 标注为 “推荐席”。法律专家金成洙指出:“主办方刻意模糊‘视野受限’信息,且以溢价销售,已构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虚假宣传’,消费者可联合提起损害赔偿诉讼。”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相邻的 M 区限制席观众虽需忍受部分视角遮挡,但至少能看到舞台侧边的升降装置,而 N3 区粉丝连 “夹缝中看演出” 的机会都不存在。有网友制作对比图调侃:“限制席是‘半盲盒’,N3 区是‘全款买黑屏’。” 这种 “信息不对称下的价格欺诈”,让不少粉丝联想到近年来韩国娱乐圈频发的 “粉丝经济割韭菜” 现象 —— 从高价周边到模糊座位图,顶流偶像的商业价值正在被过度消耗。
事实上,演唱会 “坑位” 问题早已是全球演出行业的通病。2023 年某男团首尔演唱会因临时加装灯光架遮挡后排视线,引发 200 余名粉丝集体退票;2024 年某欧美歌手东京巨蛋巡演中,300 余张 “侧面遮挡席” 被以原价销售,主办方仅在演出当天张贴小字告示。但此次争议的特殊性在于:作为全球票房最高的女子组合,BLACKPINK 巡演的舞美设计一向以 “极致视觉体验” 为卖点,却为何牺牲核心观众区的视野?
一位不愿具名的演出策划人透露:“为实现《BORN PINK》巡演的‘沉浸式屏幕矩阵’效果,主舞台必须搭载三块 10 米高的 LED 主屏,N3 区恰好位于屏幕正后方。主办方或许抱有‘用屏幕播放实时画面弥补视野’的侥幸心理,但忽略了观众花钱是为了‘现场体验’而非‘看直播’。” 这种 “技术优先于观演体验” 的设计逻辑,在 K-pop 行业尤为普遍 —— 从防弹少年团的 “环形舞台遮挡侧区” 到 TWICE 的 “升降装置盲区”,粉丝往往在购票时被华丽舞美效果图吸引,却难从座位图中预判实际视角。
这场风波折射出韩国偶像产业的深层矛盾:一边是粉丝为支持偶像甘愿支付数倍溢价,2025 年韩国演唱会平均票价较 2020 年上涨 47%,黄牛票溢价率常达 300% 以上;另一边是主办方在服务细节上的 “降维打击”,从延迟开场到设备故障,再到此次的 “视野欺诈”,行业似乎陷入 “流量至上,体验靠边” 的怪圈。
文化评论家李智恩分析:“K-pop 全球化进程中,‘顶流’标签带来的商业溢价正在异化为‘粉丝容忍度测试’。当 BLACKPINK 在海外巡演中能精准规划每一个座位的视野,为何在韩国本土出现这种低级失误?本质是对本土粉丝权益的轻视。” 这种观点在社交媒体引发共鸣,有粉丝晒出 BLACKPINK 洛杉矶站座位图 —— 所有视野受限区域均用红色标注,并附赠 “观演补偿礼包”,与高阳站的处理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截至发稿,韩国消费者协会已收到超 500 份关于此次演唱会的投诉,律师团队正筹备集体诉讼。在舆论压力下,主办方终于发布声明称 “将对 N3 区观众进行票价退还”,但未就 “为何隐瞒视野问题” 作出解释。
这场风波给所有追星族敲响警钟:购票前除了查看官方座位图,更应通过粉丝论坛、社交媒体搜索 “现场实拍视野”,甚至可要求主办方提供 “各区域观演视角视频”。而对行业而言,当舞台特效、灯光技术不断刷新极限时,或许更该守住 “让观众看见偶像” 的底线 —— 毕竟,再炫酷的屏幕矩阵,也抵不过粉丝亲眼见到偶像时的一声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