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功夫巨星李连杰的一段采访再次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这段来自 2010 年央视节目《流金岁月》的视频片段,时隔十余年被重新翻出后,依然像一块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千层浪。视频中,他谈及拍摄《少林寺》电影时自己去少林寺所发生的事情,一番话颠覆了许多人对少林寺的固有印象。李连杰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表示 “少林寺里真正的出家人没几个,根本没有什么武功。”
《少林寺》作为中国功夫电影的里程碑之作,1982 年上映后火遍大江南北,影片中精彩绝伦的武打场面、僧人飞檐走壁的飒爽英姿,让少林寺成为了无数人心中 “武学圣地” 的代名词。而当时年仅 19 岁的李连杰,凭借在片中饰演的觉远和尚一角一炮而红,他矫健的身手、坚毅的眼神,成为了一代人对功夫的启蒙记忆。也正因如此,当他在节目中说出那番话时,才更让人大感意外。
在《流金岁月》的采访现场,李连杰穿着简单的黑色唐装,坐在古朴的木质沙发上,回忆起拍摄《少林寺》时的经历,眼神里满是感慨。他说,为了更好地诠释觉远这个角色,自己在拍摄前特意去了少林寺体验生活,本以为能看到传说中高僧们的武术修行,可眼前的景象却与想象中大相径庭。“当时去的时候,寺庙里很清静,大部分人看起来都像是普通的僧人,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念经、扫地、打理寺庙,根本看不到什么练功的场景。”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那时候还挺失望的,因为之前听了太多关于少林寺武功的传说,以为真的有那种能飞檐走壁的高僧,结果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李连杰还透露,当时为了拍摄电影,剧组请了很多武术运动员来担任武行,影片中的许多经典武打动作,都是这些专业运动员结合戏曲武打和现代体操动作设计出来的,并非真正的少林功夫。“少林寺里的僧人,更多的是专注于修行和佛学研究,所谓的武功,其实是外界对他们的一种想象和美化。” 他的这番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对《少林寺》电影背后故事的好奇之门。
这段采访被翻出后,立刻在网络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许多网友表示震惊,“从小就觉得少林寺里全是武林高手,没想到李连杰说根本不是这样,感觉童年滤镜碎了一地。” 还有人拿出自己去少林寺旅游的经历佐证,“前几年去少林寺玩,确实没看到僧人练功,更多的是游客,商业化气息挺浓的。”
但也有不少人持不同意见,一些武术爱好者认为,李连杰所说的 “没有武功” 可能是指没有影片中那种夸张的武术效果,而少林寺作为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之一,肯定有其独特的武术传承。“真正的少林功夫可能不像电影里那么花哨,但注重实战和养生,是真实存在的。” 一位从事武术研究的网友在评论区写道。还有人觉得,李连杰的话可能有特定的语境,不能断章取义,“他说的可能是当时那个阶段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说少林寺没有武功。”
少林寺方面对于这番言论并未直接回应,但一些与少林寺相关的武校却成了网友讨论的焦点。有网友指出,随着《少林寺》电影的走红,少林寺周边涌现出了大量武校,这些武校以 “传承少林功夫” 为噱头招生,培养了不少武术表演者,这也让人们更容易将武校与少林寺的武功传承混为一谈。
其实,李连杰并非第一次谈及类似话题。在之前的采访中,他曾多次强调电影中的武术与现实中的武术存在很大差异,“电影里的武功是为了好看,有很多艺术加工的成分,现实中的武术更注重强身健体和修身养性。” 他还表示,自己之所以能在《少林寺》中呈现出精彩的武打场面,得益于多年的武术运动员生涯,“我从 8 岁开始练武术,练的是竞技武术,和电影里的功夫不是一回事。”
这段采访的再次走红,也让人们重新审视了功夫电影与现实武术的关系。《少林寺》的成功,不仅让中国功夫走向了世界,也让更多人对武术产生了兴趣,但电影毕竟是艺术作品,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虚构和夸张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真正的武术精神并非在于能飞檐走壁、天下无敌,而在于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品格。
对于李连杰而言,《少林寺》是他演艺生涯的起点,也是他与功夫结下不解之缘的开始。如今,60 岁的他虽然因为健康问题逐渐淡出银幕,但他对功夫的理解和诠释,依然影响着许多人。这段时隔十余年的采访再次引发热议,或许正是因为人们在他的话语中,看到了功夫电影背后更真实的一面,也让大家对 “武功” 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无论是少林寺是否有武功,《少林寺》这部电影都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它所传递的侠义精神和对正义的追求,依然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而李连杰的这番话,或许也只是想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电影与现实的区别,毕竟,真正的武术魅力,从来都不止于银幕上的精彩打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