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温碧霞在接受港媒专访时,罕见地敞开心扉,谈及职业生涯中的争议作品、深埋心底的童年阴影,以及关于家庭与生育的人生选择,字里行间藏着岁月沉淀后的坦诚与释然。
提到 1996 年的作品《惊变》,这位以娇俏明艳形象深入人心的女演员眼神里泛起复杂的情绪。“当时真的没想着要拍所谓的‘三级片’。” 她轻轻拨了下耳边的卷发,语气里带着对往事的认真,“那个剧本太吸引我了,女主角的挣扎、疯狂和脆弱都写得太鲜活,像一把钩子挠着我想去诠释。我总觉得,好的表演是在展现人性的多面,那应该算艺术表达,不是单纯的情色。” 正是这份对角色的执念,让她顶着外界可能的质疑接下了戏。可影片上映后,舆论的走向却远超预期 —— 不少媒体和观众盯着其中的亲密戏份大做文章,“花瓶”“博眼球” 的标签如影随形。“那段时间走在街上都觉得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 她低头苦笑了下,“明明是抱着对艺术的敬畏去演的,结果被曲解成那样,晚上经常睡不着,确实有点抑郁,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选择。”
访谈中,温碧霞还首次细述了一段几乎被时光尘封的童年往事。四岁那年,家里因父亲嗜赌欠下巨债,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一天,一个面生的叔叔上门,母亲红着眼圈把她拉到跟前,她懵懂地看着大人们低声交谈,隐约听见 “给点钱”“带她走” 之类的字眼。“突然就意识到要发生什么了,” 她的声音轻得像叹息,“我死死抱着妈妈的腿大哭,怎么哄都停不下来,哭得嗓子都哑了。” 或许是孩子的哭声动了恻隐之心,那位叔叔最终摆摆手,让她和母亲留了下来,更让人意外的是,对方竟主动帮父亲还清了部分赌债。“现在想起来还会后怕,” 她指尖微微收紧,“如果当时没哭那么凶,我的人生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那件事之后,我对‘家’的意义特别敏感,总觉得能守在亲人身边,就是最大的幸运。”
而关于 “为何选择不生育” 的话题,温碧霞的坦诚更让人动容。她坦言,这份选择源于年少时目睹三姐生育的惊魂经历。“三姐怀孕时反应特别大,吃什么吐什么,瘦得只剩一把骨头。” 她的语气沉了下来,“临盆那天突然大出血,医生说差点就救不回来了,我守在产房外,听着她痛苦的喊叫,吓得浑身发抖。” 后来,她又亲眼看着三姐产后被抑郁情绪缠绕,整日以泪洗面,连抱孩子的力气都没有。“从那时候起,我对怀孕、分娩就有了很深的恐惧,总觉得那像一道鬼门关。” 她顿了顿,转头望向窗外,“我和先生很早就聊过这件事,他特别理解我,说‘我们的家,不一定非要靠血缘维系’。”
如今,说起养子 Xavier,温碧霞的脸上立刻漾起温柔的笑意。“他就像上天派来的小天使,” 她拿出手机翻出孩子的照片,眼里满是宠溺,“看着他从蹒跚学步到背着书包上学,那种为人母的幸福感,和其他妈妈没什么不同。” 在她看来,家庭的温度从不在 “是否亲生”,而在彼此守护的心意里。
这场访谈里,温碧霞褪去了屏幕上的华丽光环,像个寻常女子般倾诉着过往的挣扎与坚守。那些争议、阴影与选择,最终都化作了她眼角眉梢的从容 —— 原来真正的成熟,是能与过往和解,更能坚定地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